(二)市場需求大
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與城鎮化、老齡化人口結構使得國民對醫藥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提升,疾病譜的變化也造成了醫藥消費結構的變化,過去以各類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為主的疾病譜患病率逐步下降,逐步被以心腦血管類疾病、消化類疾病為代表的各類與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慢性病所取代,而中成藥對這些慢性病的治療效果已被不斷的實踐驗證,因此國內對中成藥的需求在未來將顯著提高。另一方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要加強中醫藥的國際貿易,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穩步推進,中醫藥的海外市場需求也會逐步上升。
(三)推進中醫藥供給側改革
在中醫藥產業領域,從六大方面推進中醫藥供給側改革:從消費需求看,人們對中醫藥服務無論是質和量都產生了“井噴式”的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特征日益明顯;從服務領域看,中醫藥服務正由主要提供藥事服務和醫療服務向提供融藥事、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于一體、全鏈條服務的方向發展;從服務供給看,中醫藥服務正從主要由政府舉辦向由政府和市場共同舉辦發展;從服務模式看,中醫藥服務正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發展;從服務產品來看,中醫養生產品、小型保健理療設備等正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從國際形勢來看,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重視開發和利用中醫藥,對國內發展形成倒逼態勢。
二、不利因素
(一)中藥種植發展混亂
中藥種植行業發展混亂,缺乏行業監管,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藥材種植濫用激素增產,導致增產快,藥效低。現在,中藥材中普遍農藥殘留污染,導致了中藥材質量不達標問題突出。在國內,中醫藥越來越受到質疑;在國外,也因為重金屬、農藥殘留等問題,出口額一直得不到快速提升,海外市場份額難以擴大。
(二)農民種植中藥材缺乏專業指導
中藥市場放開以后,藥材變成了“農副產品”,農民種植中藥材缺乏專業指導,哪種方法長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種,也不追求藥材質量。為了盡早上市,藥農采收的天麻里面都是癟的。桔梗生長兩三年才能達標,現在人工種植一年就可以了。藥農的做法使得中藥材的藥效被大大地降低了,中成藥的藥效也從而受到了影響。
(三)中藥國際標準的對接和互認不足
歐盟不承認《中國藥典》,而是用西藥的質量標準來要求中醫藥,造成了對接困難。此外,雖然傳統草藥簡化注冊,不需要提交臨床實驗數據,但是從藥材種植到生產過程再到質量標準需要大量的文件材料,而且必須完全符合歐盟的法規。另一方面,歐盟GMP現場認證全球最嚴,對硬件和軟件的改造費用昂貴。如果要通過歐盟的GMP認證,不但要耗費大量資金改造廠房,購進新設備,還要大大提升藥企的GMP管理水平,包括制作全體系的文件系統,深層次培訓員工等,這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及財力,會讓中醫藥企業增加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