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醫藥行業國際化參與方式呈現出以下四大新特點:
一是制劑加工貿易大幅增長。2017年,我國醫藥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額達104.31億美元,同比增長6.11%,其中制劑加工貿易大幅增長,增幅高達48.80%。“我國的加工貿易相關稅收減免政策,吸引很多國外客商選擇用這種方式與中國藥企合作,海外訂單迅速增加。這也間接說明我國制劑生產在生產設備、質量管理、技術水平等軟硬件方面實現全面提升。”孟冬平說。
海外訂單的增加帶給我國藥企的不僅僅是利潤的增長,“在為外企代工的過程中,我們深度了解了對方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這為我們自身產品叩開國際市場大門打下了質量基礎。”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竇學杰坦言。
二是我國藥企參與國際分工形式呈現多樣化,醫藥服務貿易逐漸走出國門。隨著醫藥產業鏈的延伸和行業細分,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CSO(醫藥銷售合同外包服務)等新興業態在我國逐漸興起。尤其是CRO,已經承擔外企大量醫藥研發和臨床試驗項目,成為國際醫藥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來,中醫藥對外服務貿易規模的快速擴大,成為我國醫藥外貿中的一個新亮點。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派出中醫臨床醫師約2000人,占外派醫療勞務人員總數的60%。有超過60家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中醫醫院、中醫診所、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等,年接診量達到25萬人次。中醫藥對外服務貿易也帶動了中藥類產品在海外的銷售。據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對外經濟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杜欣介紹,同仁堂已在海外布局140家藥店、診所及中醫養生中心,其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帶動了中藥產品銷量的增長,實現了“以醫帶藥”。
三是海外并購成交金額屢創新高。2017年年初,三胞集團投入8.19億美元收購美國生物醫藥公司Dendreon,創下中國藥企收購海外首個生物類原研藥的紀錄。同年7月,復星醫藥以10.91億美元并購印度藥企Gland Pharma Limited,中國藥企海外并購投資額紀錄再度被刷新。
四是研發成果轉化進入收獲期,高附加值產品走出去加速。2017年,我國藥企獲得34個制劑產品美國簡明新藥申請(ANDA)文號,是上年度獲批數量的1.7倍,越來越多的藥企開始進軍美國仿制藥市場。此外,百濟神州、恒瑞醫藥、譽衡藥業、南京傳奇等企業的6個產品,以授權許可的形式與海外研發巨頭、跨國投行展開合作,交易總金額逾32億美元。